當前位置:首頁 > 雕塑資訊 > 雕塑知識

雕塑知識

傳統雕刻

藝術資訊

名家訪談

雕塑.設計大賽

石雕

玉雕

木雕

招生咨詢

QQ:點擊發送消息給對方848342045
電話:010-61323688  13641090826
企業QQ848342045
聯系人:李老師  劉老師

雕塑知識

雕塑界泰斗考察孔望山石象

時間:2014-09-25 08:08:44  來源:雕塑學校  瀏覽數:

 中國江蘇網9月24日訊 前不久,當代雕塑界泰斗、著名雕塑大師錢紹武一行來連,考察孔望山摩崖造像及石象、石蟾蜍等。他依據石象、石蟾蜍的藝術形態、雕刻手法等,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

 
  錢紹武認為,石象和石蟾蜍從雕刻手法上判斷應為漢代時期產物,其造型寫意,遵循了“應物象形”的原則,很有可能為一組雕塑。石象和石蟾蜍為漢代十二獸,用于鎮守當時的墓葬。
 
  200多噸重的石象,漢代的古人不可能平白無故搬運上山,如果假設成立,可以此為據,推斷體量如此之大的石象腳下,必定存在規模與之匹配的漢墓。我市考古人員表示,這一假設非常新鮮,也合乎情理,理論上沒有明顯漏洞,存在這樣的可能。
 
  豐富文化內涵
 
  吸引雕塑界泰斗三次來連 錢紹武,1928年生,1947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195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1953年赴蘇聯留學,1959年回國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現為中國國家畫院雕塑院院長,為當代雕塑界泰斗。
 
  此次是錢紹武一行第三次來連考察孔望山。孔望山因孔子登山望海傳說而得名,有以中國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為代表的眾多宗教遺跡,有“承露盤”、“杯盤石刻”等多處道教遺跡,還有見證古代連云港地處南北要沖的軍事城堡———宋代古城,以及大量當地官吏、文人墨客登臨賞游留下的“龍洞庵石刻群”,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考察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及石象、石蟾蜍等之后,錢紹武連聲稱贊這些精美的漢代造像,“孔望山石象是我國現存的漢代圓雕中最大的造像,對原石的形態稍加雕琢,極具創造性。”
 
  “在中國雕塑史上,霍去病墓石雕是漢代石雕中的集大成者。如今在孔望山發現的石象、石蟾蜍等運用了相同手法,規模頗大,為中國雕塑史增加了新證。”年逾八旬的錢紹武身體硬朗、思維敏捷,他從雕塑學角度對孔望山漢代石象、石蟾蜍、摩崖造像進行了解讀。
 
  當日,錢紹武來到孔望山漢代石象前仔細觀察,與隨行人員探討交流。他指著石象興奮地對大家說,“你們看,石象圓滾滾的肚子、挺拔的脊背十分生動,是石匠藝人隨形添趣,根據天然石塊的形狀稍作加工而成的。”錢紹武說,孔望山的石象、石蟾蜍造型寫意,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型雕塑的特色,遵循了“應物象形”的原則。
 
  錢紹武說:“我們的老祖宗對自然界的欣賞、對美的理解和歐洲人不同,國外的雕塑家更多是強調把石塊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只有中國雕塑強調依據原石與原山的形狀創作,注重自然界的美和天然趣味,這也是真正的中國特色雕塑藝術。”
 
  古人立200多噸重石象的意義成謎 在摩崖造像群東南側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著一個碩大的圓雕石象。石象用整塊自然的橢圓形巨石雕琢而成,目前已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認定為我國現存最大的漢代圓雕。石象重200多噸,圓雕上還刻有“象石”兩個隸書大字。
 
  在石象南側約150米處,還有同時期的石雕蟾蜍。石蟾蜍體長240厘米,寬220厘米,高110厘米,石蟾蜍頭部略損,前兩肢半殘,眼睛陰刻,背上遍刻陰線鱗紋。這兩座石雕,別特是石象,氣勢雄偉,造型精美,均為我國石刻藝術珍品。
 
  石象、石蟾蜍與鄰近的摩崖造像所用石材不同,古人花大力氣建造它們意義何在?在被擱置在山麓林間2000多個春秋后,這一切成為謎團。
 
  1982年5月,冰島駐丹麥大使夫人燕妮仰慕孔望山石象,遠涉重洋,專程趕來連云港拜謁。這位上世紀40年代末畢業于牛津大學人類學系的考古學者,對石象大惑不解:“我想,作為現實意義上的動物大象,它的生活環境應該是西域印度,也可以是在絲綢之路上的中原。可是為什么會在這海邊山地出現體量巨大、工藝精湛的石象?”
 
  石象、石蟾蜍
 
  或源自遠古時期的儺戲 石象的雕刻工藝包含了兩漢時期所能采用的全部技法,陰線刻、擬繪畫、擬浮雕、平面浮雕、高浮雕……象鼻、象牙以及肚腹的表現手段還運用了在漢代大型雕塑作品中絕無僅有的圓雕技法,既保留了“漢八刀”式傳統的動物雕刻風范,也突出了造型手段的全面創新。在就地用料、設計放樣、風格組合乃至行刀技巧方面,皆另辟蹊徑,匠心獨運,展示出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此而言,孔望山石象的作者絕非普通石工,非皇家的御用匠作莫屬。
 
  “孔望山的石象、石蟾蜍,或許源自漢代的喪葬儀式,是墓葬建好后舉行儺戲儀式的遺留。”錢紹武說,孔望山的石雕可能是當時喪葬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石蟾蜍象征著生命的永恒,代表著地下生命的延續,一直被人們視為神物,是辟五兵、鎮兇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之物,多用來守護地下建筑,保障墓主人安全,據此推測這里應該有大規模的墓葬。這里除石象、石蟾蜍外,還應有墓葬中的其他神獸,建議當地文保工作者在孔望山周圍仔細尋找,看能否找到新的證據。
 
  據了解,漢代墓葬儀式中包括“打鬼”這一環節,10歲至12歲的兒童頭戴面具,領著12種神獸舉行儀式,這12種神獸里就包含了象和蟾蜍。唐代以后,漢代十二神獸才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十二生肖。整個“打鬼”環節又被稱為儺戲,在我市流傳至今的童子戲就是儺戲的一種。
 
  石象和石蟾蜍體量巨大,即便是享譽中外的大將軍霍去病墓石雕,其體量也遠不能與之相比。與石象和石蟾蜍規模對應的漢墓至少是王侯一級。記者從市考古部門獲悉,孔望山下確實存在漢代墓葬群,但可能存在的規模巨大的獨立漢墓一直沒有探明。
 
  儺戲起源于遠古時期 新華報業網 人們企圖控制自然、征服自然而進行的巫術活動,這種巫術活動與圖騰崇拜密切相關。圖騰是遠古時期人們認為跟本氏族有血緣關系的某種動物,人們將其作為本氏族的標志。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可以得知,大象曾在我市出現過。1975年,孔望山南4公里錦屏鎮酒店村的一處露天磷礦開采坑中發現了早期人類的用火痕跡,伴存有犀牛、亞洲象、馬、鹿等動物的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檢驗,分析的結果是,這些遺存距今19080年,誤差正負不超過90年,這確認了亞洲象在連云港地區的生存經歷。
友情鏈接: 全國石雕石刻設計大賽 浴心陽雕刻 卓克雕塑網 雕刻學校 點擊發送消息給對方申請鏈接
Copyright ? 2009-2014 北京石窩雕塑藝術學校 ┊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政府東側 ┊ 京ICP備14050345號-1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京公網安備 11011102001083號
三分快3官网--[三分快3官网]--欢迎你